「瑞太古道」開發,始自公元1870年間,瑞里地區因土地貧瘠,農耕不易,民生困苦。
先賢:彭保、簡連郡、邱永興、許哮等與來吉原住民鄒族頭目高談結果:以五項物品(刀、布、鹽、 、火神)另加二支槍交換鄒族所擁有之蛤里味社全部土地(今之太和村地區),瑞里先民逐漸開闢瑞里至太和間之交通步道,亦即「瑞太古道」。
得以入墾種植杉、竹、茶子、苧麻、棕梠、愛玉子,並耕梯田植稻、甘薯等物,改善瑞里區先民生活。
民國十六年瑞里、瑞峰、太和三村共建一所國校於瑞里村 埔坑,基於為闢建太和地區之子女上學及運送農作產品往返於陡峭地形之古道既辛勞又費時,先民乃于民國二十年發動村民進行改道工程,將部分路線往下移約百公尺,闢成今日平坦之「瑞太古道」。
民國八十八年台灣省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為推展國民登山休閒活動,完成瑞太健行古道之維修工程,提供國民更安全、更舒適的登山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