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新聞-紀錄-生活藝術-農產品-社區營造 
【故鄉】地理-歷史-宗教-民俗-文教行政

【旅遊】小吃-交通-地圖-指引
【互動】留言版-討論區-簿

【會員】申請-登入-設為首頁
 

 
Google
 

歷史篇宗教篇民俗篇

過去、現在、未來展望

溯源:
  梅山古名為「糜仔坑」,係因舊時商旅必經之地,曾有人在溪(現豬灶溪)邊築屋賣粥,閩南人稱粥為糜,故稱此地為糜仔坑,另有一傳說係該溪兩岸遍生老梅樹,而稱「梅仔坑」。

  「梅仔坑」一詞最早出現於諸羅縣誌,在其「山川」記內有「頂平豁如釜蓋而隆其脊與鼎蓋並峙者為梅仔坑山;又續曰:「聳拔於梅仔坑山之北為奇冷岸山」,其下註曰:「山之西有漢人耕種其中」,因此漢人入墾梅山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自清朝乾隆起經嘉慶、道光、同治、光緒的一百五十年間,梅山鄉各村落已逐成型。

  日據之初,梅山屬台南縣嘉義支廳,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七月地方官制修改,廢嘉義縣而併合台南縣、嘉義置支廳、辦務署亦被裁汰,當時梅仔坑區派吳炎為長,兼任嘉義支廳參事,直至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年)台南縣改為「州」,嘉義縣置「郡」,梅山當時改為「庄」,區長亦改為庄長,正式成立「庄役場」並將梅仔坑改名為「梅」。

  台灣光復後梅山庄役場改名為梅山鄉公所,並成立鄉民代表會,名村辦公處等自治機關,鄉內計分十八村,共二百鄰,自治行政體系已臻成熟。

鄉土人情:  

      梅山鄉地方融圓祥和,尚無派系之爭,鄉民勤奮、熱情、純樸,大家胼手胝足,積極努力在產業及觀光事業上創新,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遷移,期能吸引更多的國人,樂於成群結隊造訪梅山詩情話意與悠然自在的景觀,共同分享家園豐碩的果實與鄉土的芬芳。
梅山的未來:
      梅山在各界人士努力的推動各項基層建設與地方均衡發展,頗有成果,然除了硬體建設外,如何積極營造一個健康學習之鄉,更是大家所關切的問題,於是產業、觀光與文化的結合,將陸續藉由各種展覽或舉辦大型文化活動永續的展開,期能提昇生活品質,展現未來亮麗遠景。

智慧財產權】【服務】【贊助】【關於小梅子的家

本網站由 小梅子工作室製作 / 羅馬服裝設計中心贊助 / TacoCity空間提供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