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古名為「糜仔坑」,係因舊時商旅必經之地,曾有人在溪(現豬灶溪)邊築屋賣粥,閩南人稱粥為糜,故稱此地為糜仔坑,另有一傳說係該溪兩岸遍生老梅樹,而稱「梅仔坑」。
「梅仔坑」一詞最早出現於諸羅縣誌,在其「山川」記內有「頂平豁如釜蓋而隆其脊與鼎蓋並峙者為梅仔坑山;又續曰:「聳拔於梅仔坑山之北為奇冷岸山」,其下註曰:「山之西有漢人耕種其中」,因此漢人入墾梅山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自清朝乾隆起經嘉慶、道光、同治、光緒的一百五十年間,梅山鄉各村落已逐成型。
日據之初,梅山屬台南縣嘉義支廳,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七月地方官制修改,廢嘉義縣而併合台南縣、嘉義置支廳、辦務署亦被裁汰,當時梅仔坑區派吳炎為長,兼任嘉義支廳參事,直至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年)台南縣改為「州」,嘉義縣置「郡」,梅山當時改為「庄」,區長亦改為庄長,正式成立「庄役場」並將梅仔坑改名為「梅」。
台灣光復後梅山庄役場改名為梅山鄉公所,並成立鄉民代表會,名村辦公處等自治機關,鄉內計分十八村,共二百鄰,自治行政體系已臻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