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不賣牛肉製品--漫談連鎖商店與地方文化特色(上)
「本店不賣牛肉製品」,這是我今天去麥當勞點餐時聽到的回答,聽到這句話,不知你會有怎樣的反應?覺得不可思議?專賣牛肉堡的麥當勞不賣牛肉?是不是在開玩笑?不過這是真實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國企業四處林立,即使不是獨資,但合資的的關係,總會維持品牌經營。除此之外,藉由連鎖經營的方式,品牌效應更是深達都市、鄉村。從大百貨公司的SOGO、速食業界的麥當勞、肯德基、到現代柑仔店的7-11、全家、以及最新風行的史達巴客(星巴客)咖啡連鎖店等等,這些都是國際性的連鎖品牌經營,即使是台灣本地的企業,也逐漸風行起品牌經營,例如誠品書店、三商巧福等,這樣的經營策略,對企業本身而言,固然有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益,但也造成社會的「標準化」,也就是不管到哪裡,舉頭都可以看到類似、差不多的招牌,像黃色的大金門、黑色系的誠品、LUCKY
7到處都是。
記得是高中時代,嘉義出現第一家的大金門麥當勞,那時候讓我感覺嘉義好先進喔!而我林內的同學,常常炫耀他們家鄉有了7-11,那是一種熱鬧、現代化的指標與象徵。或許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或許是本土意識的抬頭、也可能是這些會讓人興奮的指標性企業,已經通俗到大街小巷四處可見。我想現在應該不會有人,因為看到這種現代化的、和台北一樣有的商店而感到興奮了吧?
或許有人並不認為品牌商店的林立有什麼不好,當然,品牌商店確實有諸多的便利性,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們都不用思考太多,當你一進到7-11門口,「叮、咚」的聲音已經制約了你的行為,當站在walk
in冰箱面前,拿出飲料的動作已經是一種反射性的行為,因為我們對這樣的商店是再熟悉不過了;不過,在還有選擇的機會時,我會走向非7-11便利商店,可能是Family
Mart、也可能是HiLife,因為在多年前,記得7-11被公平會警告過,以7-11這樣的開店速度與貨品上架的管理方式,到時候,台灣的食品業將只剩下可以打入7-11貨架的公司還能生存,也正因為如此,7-11才被迫開放非統一公司的同類飲料上架,這個例子只是在說明,當我們已經逐漸習慣這個世界的時候,有時需要換個角度來看。
其實對於品牌商店,我們不能全無條件的接受,因為他們的展店,不只是牽涉到企業本身的經營,而是已經侵略到社會的變遷。
不久之前,我注意到一篇關於便利商店展店的新聞,或許大家以為台灣319個鄉鎮,應該都或多或少都有連鎖便利商店的存在吧?不過,知名的台北平溪鄉,這個放天燈的故鄉,至今還拒絕連鎖超商的進駐,著實讓人想不到吧!據報導,這是平溪鄉的民意共識,因為他們要保有平溪鄉的古董柑仔店的特色;另外,就如今天我在麥當勞聽到的回答,專賣牛肉的不賣牛肉,就像那個杏花村不賣酒的酒家,這也是讓我們瞭解,品牌連鎖商店也並非是標準化的管理,而會思考如何因應當地的文化,但前提是必須當地要有「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