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新聞-紀錄-生活藝術-農產品-社區營造 
【故鄉】地理-歷史-宗教-民俗-文教行政

【旅遊】小吃-交通-地圖-指引
【互動】留言版-討論區-簿

【會員】申請-登入-設為首頁

 

虛擬社交,人開放

網路打破了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藩籬

人們可以隱藏真實身分,主動與他人交談─

而這究竟是網路優點或是缺點?

  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家中接上網際網路,達到跟他人(不管認不認識)溝通的目的,而構成了一個虛擬的社區。

  只是,這樣的社會跟真實的社會還是有所不同,因為網路具有隱藏真實身分的匿名性(有人稱之為抑名性,因為資訊的專業人員還是有辦法得知使用者的真實身分)、社會的角色扮演性、或是非同步(非同一時間)的資訊傳遞...等特性,那麼,在現實與網路這兩種不同的場域裡,個人的行為會不會產生轉變?

  根據一份對「蕃薯藤網路社區」與「奇摩大摩域」使用者所進行的抽樣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目前上網者的年齡平均集中在二十五歲以下,這頗符合網路發展的歷史與世代潮流。

  網路社群的成員還是以學生為主,其他職業在這份問卷中,還是呈現少數狀態,這可能與學生的生活習慣、課業需要有關。

  他們在網路上最常做的事,以張貼文章、進行討論為主,這顯示使用者多數還是使用網路提供的空間進行彼此的對話與溝通。

秀不秀身分?女男大不同

  根據這份報告,也發現當今男女上網的比例已經逐漸拉近,大約是56:44;男性多利用網路「尋找資料」,而女性則以上網「參與討論」、「張貼文章」、「傳送電子郵件」為主。

  總體來說,在角色扮演方面,有三成的人不願意讓真實身分曝光,也有接近三成的人曾經在網路上扮演與現實不同的身分。

  在人際溝通方面,當被問到:「我會逃避與陌生人交談,除非我先認識他們嗎?」現實社會中只有五成的人會主動跟陌生人交談,但是在網路部分卻提高了兩成之多。

  而性別一直都是一個受到重視的問題,即使在網路中,男女還是有所差別,並沒有因為網路的特性(如匿名),就去除現實社會中所建構的男女性別行為或態度,網路變成更進一步的性別圈囿延伸,因此性別的議題在網路上並沒有完全消失,還是受到現實社會的影響。

  例如,男性上網人數當中,幾乎都表明不會「謊報個人年齡」,但在女生當中,卻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喜歡說出真實的年齡,而且有接近一半的人不同意讓對方知道真實的身分─這一點是男、女上網者極大的差異處。

  觀察發現,女性在網路上會刻意改變或隱藏性別,讓他人採用較中性或較平等的態度與之互動。

  表面上,男女在網路行為表現是有所差異,然而行為的背後因素,則是讓兩性問題在網路上呈現一個較為平等的現象。

  其實這是一個很弔詭的問題,男女在網路上的行為表現成為一種攻防,男性用現實社會的角度去經營網路世界,而女性則盡量不將現實社會的東西帶入這個新的空間。在網路空間的確隱藏著性別權力的角力。

  另外,不論性別,網路上社交能力」較好的人,比較不在意真實身分的曝光,也比較會主動跟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聊天,與網友見面的比率也較大。

  也許,多數人或主流群體並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產生劇烈的行為變化,但多少還是有一些影響性。

 

現實越受挫,網路越開放?

  相關的研究也指出,在現實社會中「社交能力」較弱的族群,在網路上的行為表現也可能出現與現實較不同的情形──從數據得知,他們可能長時間留在網路上,在網上的活動以認識朋友」與交談」為主,所以網路對他們這群人而言,是一項很重要的人際管道。

  他們在網路上的溝通型式以「聊天室」為主,在現實社會中社交能力不佳的人,進入網路世界後,似乎能藉由網路聊天的功能,發揮另一方面的人際交往能力。

  此外,他們在網路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時,在意外表的描述」的比例頗高,而且約有一半的人不同意在網路上透露真實身分,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曾與網友見面,可見這個族群在網路上還是受到現實社會的影響,似乎比較羞怯,缺乏自信,雖然網路可以彌補現實社會中受挫的「社交能力」,但是把場域拉回現實社會時,這個族群的人還是無法開放自己的。

  事實上,網路與現實社會其實並非毫無相關,在現實社會中被塑造而成的任何個性或角色,在進入網路後,還是深深影響個人的行為與態度。

  不過網路的存在還是打破了一些人與人之間的藩籬─例如可以主動與他人交談,因此網路也成為一個新的拓展人際的管道,透過這個管道,有人偽裝不同的角色與他人互動,而這究竟是網路優點或是缺點?實在非常難以下定論。

  最近一宗網路案例,讓我們開始重視,在現實社會與網路社會中的行為差異。善用網路特性的高職女學生,化身為一位美女,獲得男性網友的愛戀,讓她享受到愛情的滋味,只是,這同時她也因與對方產生金錢方面的問題,可能觸犯了法律。

  這個例子,正說明了人在真實與網路社會的行為差異。

  其實,網路的好壞端賴使用者如何去使用它。或許網路使用者能藉著上網得到另一種紓發,但得清楚自己的特性,在進出網路時,做好心理調適。例如社交能力較弱的人,可以藉由網路去拓展人際交流,再把網友拉到現實社會:而對外表自信不足的人,則能藉由網路進行內在的理想交流,結交真正重視內涵的朋友,讓現實中不愉快的經驗,透過網路轉化自己的情緒,讓現實與網路中的自我落差不會太大。

  網路與現實這兩個空間越來越密不可分,因此如何正確善用網路這個新時代的溝通工具,真正發揮網路功能達到個人的心理平衡,這都有待於進入資訊時代的我們多方學習與思考。

原文發表於「張老師」月刊二○○○年一月


智慧財產權】【服務】【贊助】【關於小梅子的家

本網站由 小梅子工作室製作 / 羅馬服裝設計中心贊助 / TacoCity空間提供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