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新聞-紀錄-生活藝術-農產品-社區營造 
【故鄉】地理-歷史-宗教-民俗-文教行政

【旅遊】小吃-交通-地圖-指引
【互動】留言版-討論區-簿

【會員】申請-登入-設為首頁

 

梅山觀光節有感

2000年開始舉辦的生活藝術節,到今年的旭昇諸羅梅山觀光節,已經成為梅山最熱鬧的活動了;今年剛好有空回到梅山看看,也和母親一同前去逛一逛,並幫多數的攤位拍照留念,順便與大家聊一聊,瞭解鄉親們對於梅山特色的看法。

 逛了一圈之後,發現其實梅山農作真的很多樣,無子柳橙、柑橘、蓮霧、葡萄柚、甜柿等,這些算是這個季節盛產的水果吧!這次倒是沒見到高山茶的攤位,但看到有國蘭培育的攤位,與我之前以為梅山有蝴蝶蘭的印象有點差距;從梅山農民的栽種行為來看,我們的大梅子們,比較喜歡猜中「特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如甜柿、黑霸王蓮霧、國蘭、高山茶等等,還有新聞報導的巴西磨菇,可以略窺一二。

此外,一進入圓環內,最令我為之一亮的,應該是用竹子做成的「竹」道吧!走在竹道上面,頗有武俠小說江湖之士的飄逸感;竹編藝術的發展,應該算是另一項鄉內重點發展的手工藝,並還委託嘉義大學開發竹編技藝,在陳列室裡頭,展示了幾件較為精緻的竹編手工藝品,陳列室之外,則有不少大梅子興高采烈的在編織,如小時候常看到的蚱蜢,不過攤位的負責人提到一個重點,大家都習慣來A東西,所以根本沒錢賺,大家可能看太多「台灣尚青」吧!但也突顯出,實質的經濟來源是大家所想要的。

藝術村旁的舞台,來自鄉內與鄰近鄉鎮的活動表演,展現我們大梅子們的活力,連白髮斑斑八十多歲的老阿媽,也一起參與梅山的盛會。讓我覺得梅山人其實非常渴慕這樣的活動,不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

 

以梅山當地居民來看,生活中本就缺乏這種廟會式的活動,藉由這樣熱鬧的氣氛,讓大家走出戶外,順便熱絡一下情感;不過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分析,這樣的廟會活動,吸引的多半是當地居民,因為大多數是外地來的攤販,雖然讓梅山熱鬧了三兩天,然而在金錢流向上,是促使當地的財富向外流動,讓我看到今天報紙報導古坑鄉的「台灣咖啡節」,帶動古坑華山地區(留入)約兩億元的產值,這樣的結果讓我們不免眼紅嫉妒;而我們大梅子所擺出來的攤位,多半是靜態的展示,實質的交易值並不多,真是非常的可惜。

與這些出來擺攤的大梅子聊過之後,發現我們梅山人對行銷梅山有以下幾種看法,第一種認為梅山的物產非常豐富,每個大梅子都迫不急待的想告訴我;第二種則有帶有點自大,認為梅山出產的作物品質都非常優秀,高山茶、蓮霧等都已經被預訂了,並不用多做宣傳;第三種則會希望能突破現狀,尤其我們與古坑的農作有不少的重疊,因此也會引古坑的「見報率泛指所有新聞媒體的曝光」作為討論。

雖然眾家的見解不同,但是站長深深感受到,大梅子們對於市場的概念都略顯保守,或許是本身所接觸到的,還是停留再栽種方面的專業,對於收成之後的銷售,農民還是比較欠缺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對於「全球化」的競爭,尚未具有意識,大家都想著自家的產品賣得完,只要不虧本、小賺一點即可,所以像古坑這種二億元的產值,對於我們大梅子來說,可能還屬於是天文數字。

更有甚者,對於我主動幫忙照相的行為,抱持懷疑的態度,讓人感到洩氣;其實我們梅山成功的機會多,但聚焦不容易,就因為物產太多,所以少了主題性,高山茶可以算具有代表性,但是大家習於既有的產銷管道,很難把市場作大,我們除了產茶之外,對於茶的邊際價值都沒有創造出來,更遑論茶的剩餘價值了,包括喝茶的文化、茶葉與觀光的結合等等,當然,這是一個契機點,但是如何做?就牽涉到知識經濟的問題。

其實古坑咖啡豆的生產跟我們的茶葉產量一樣,在產量方面其實都不算大量,過去古坑咖啡豆的生產,跟高山茶一樣,是早已被日本訂購完畢,古坑只是產地,如同梅山是高山茶的產地,但是古坑華山的咖啡廊道聚落,就是一種咖啡生產的邊際價值的創造,因此,伴隨原有的產值與被創造出來的新產值,整個經濟價值十倍數的成長。

梅山現在需要的,應該是直接跳脫原有的思考邏輯,如何對原有的物產加值?我想人才是關鍵,教育則是手段,網路則是情感的聯繫管道;有行銷專才才能協助傳統產業加值,教育則灌輸農民的新知識,運用知識與勞力結合,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善用網路的特性,連結外出的小梅子,對故鄉多一份的情感,有助於人才的回流。


智慧財產權】【服務】【贊助】【關於小梅子的家

本網站由 小梅子工作室製作 / 羅馬服裝設計中心贊助 / TacoCity空間提供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